一、推荐理由
郑州市总工会以“一函两书”为核心,以系统化监督、跨部门协同、数智化赋能、纳入社会治理为抓手,形成“发现问题-分类处置-跟踪问效”工作闭环,将工会职能从“事后维权”转向“源头治理”,构建劳动权益保障新体系。
一、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全面监督。以“监督组织建设、监督员培训、‘一函两书’应用”三大领域全面覆盖为目标,推动劳动法律监督向基层延伸、使基层工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2024年全市成立劳动法律监督组织2473家,覆盖企业近万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文书模板,如,建筑领域侧重欠薪预警、制造业聚焦工伤预防、新业态突出合同规范等,2024年发放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68件,全市基层工会主动发起劳动法律监督行动500余次,形成全方位、动态化的风险监测格局。
二是跨部门协同。聚焦劳动关系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印发《郑州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五方协同联动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工会预警、法院速裁、检查监督、人社执法、司法援助”的职责分工,推动劳动法律监督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型,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比如在法院设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将调解前置,缩短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或检察建议书推动行业整改等。
三是数智化赋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一函两书”流程,推动劳动权益保障从“人防”向“技防”升级。打通人社、税务、司法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企业用工数据互联互通,建立企业用工信用档案,智能识别风险并推送整改建议。创新搭建线上调解平台,职工可通过线上渠道便捷提交证据、视频举证,实现纠纷调解“零跑腿”。2024年在线调解纠纷62起,平均处理周期缩短40%。
四是融入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劳动法律监督员“前沿哨兵”作用,将职工权益保障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维权工作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全市16个县区设立法律服务站点,重点覆盖工业园区、新业态企业集聚区等职工密集区域,精心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
(二)工作成效
一是构建法治化新格局。通过建立“五方联动”协同治理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维权模式。2024年以来,通过该机制成功化解欠薪案件40余起,追回资金500余万元。
二是推动矛盾前端化解。2024年收集一线问题线索480余条,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司法程序追回欠薪2298万元,切实保障职工经济利益,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是法律服务有效提升。2024年累计为20余万人次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职工合法权益撑起了坚实可靠的“保护伞”,有效提升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郑州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