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意义
8月2日,郑州市召开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推进会。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和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指出,要不断凝聚服务群众,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建强基层治理力量,夯实基层治理根基。郑州市总工会积极融入全市中心工作,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强化组织、深化服务、构建和谐关系等重点工作,积极构建联系广泛、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着力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工会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宣传引导,在共学中悟思想
一是探索“中国工人大思政课”郑州模式。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精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劳模工匠、专家名师、工会干部走进企业、学校、社区、驿站
三是开展工会干部蹲点和志愿服务工作。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链上企业,百人以上非公企业,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户外劳动者相对集中的工会驿站为重点,开展全市工会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及“我是驿站工小惠”志愿服务活动。蹲点工作组主要协助基层做好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建功立业、夯实基层基础、做实维权服务、维护和谐稳定等工作。驿站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围绕“我在驿站当站长”、普惠服务推广、文明交通引导、社区共创共建、职工爱心互献等主题开展活动,征求职工对工会工作、驿站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工会驿站服务质量。
(三)深度参与融合,在共治中解民忧
一是完善职工法律服务体系。出台《郑州市职工法律援助办法》,积极推动市、县两级职工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市和16个开发区、区县(市)全部建立起职工法律服务中心,全力打造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法治宣传教育、劳动法律监督等五项职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选聘专业律师团队作为顾问律师值班值守,推动工会法律服务进驿站,设立“法律服务二维码”,职工群众扫码法律服务“触手可及”。试点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交通事故快速调解处理中心,简化轻微事故处理流程,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与调解服务,为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平安文明出行提供坚实后盾。
二是汇聚依法维权合力。建立“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五方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工会预警、法院速裁、检察监督、人社执法、司法援助”工作合力,实现职工维权工作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目前16个开发区、区县(市)成立劳动法律监督组织2891家,组建法律监督员队伍5368名。劳动法律监督员“前沿哨兵”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推动人社部门和工会组织协调联动,全面建立劳动争议裁调对接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调处效能,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是切实维护全市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支持,推动成立由9家单位参加的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协同联动机制,根据职责分工,落实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动处置等工作。今年上半年,协同联动机制互通情报11件,协同处置各类案件7起。全市工会系统建立4226名劳动领域政治安全信息员队伍。各级工会持续开展排查化解专项行动,高质量做好职工信访工作。
(四)用心用情服务,在共享中惠民生
一是着力打造“惠工”系列服务品牌。精准对接帮扶慰问、安全健康、通勤出行、婚恋交友、子女爱心托管、看郑州爱郑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爱等职工现实需求,开展“惠工暖”“惠工保”“惠工行”“惠工游”“会聚良缘”“惠工宝贝”普惠服务职工系列活动。今年上半年,慰问一线职工、困难群众5.6万人次,补贴职工绿色出行406万人次,举办单身青年职工婚恋交友、集体婚礼138场。开办职工暑期托管班225个,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专属托管班11个,惠及近万名职工子女。
二是实施职工心理关爱行动。 以“幸福职工 惠至心灵”为主题,深入实施职工心理关爱行动,建立健全“市-区县(市)-基层”三级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创新打造职工心理关爱队伍“专员技能+专家督导”双规并行“双提升”模式,推动形成“党政领导、工会协调、机构服务、职工参与、普遍受益”的工作格局。联合市心理卫生协会、市第八人民医院共同建设运行“郑州·幸福体验馆”,开通职工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联合郑州广播电视台开设“惠惠心理话”热线栏目,开通运营“惠惠心理话”抖音号、视频号。全市16个开发区、区县(市)均已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基层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站建成119个,累计培训心理关爱专员和关爱员10000余人。
,以“云上大思政课”与“行走的大思政课”为主要形式,沉浸式宣讲和体验式实践相结合,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讲好改革发展成就,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二是建设劳模精神主题车站和劳模精神主题公园。郑州市总工会发挥地铁和游园人流大、覆盖广、载体多的优势,在地铁1号线五一公园站和五一公园打造“点线”并联的劳模精神主题车站、主题公园,开通“劳模号”“工匠号”地铁专列,形成互动性、立体式传播格局,提升城市文化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契合度,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以广告灯箱、宣传海报、实物展示、主题宣讲、劳模绿道、文化长廊、休憩港湾等宣传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荣誉成就,普及河南工人运动发展历程,为人们学习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提供可感、可知、可视的公共空间。形成学习宣传“三种精神”新地标。
二是打造劳动者云书房。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携手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共同打造劳动者云书房。整合喜马拉雅听书平台VIP资源,超900万条、180万小时优质音频,涵盖历史人文、亲子教育等21大类目,让职工群众充分通勤途中、工间休憩等碎片时间,微信扫码免费畅听,“随听随学”。项目覆盖全市职工书屋、城市驿站、工会驿站、志愿服务站、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上千个公共空间,打造“不打烊的耳朵图书馆”,助推“书香郑州”建设,推动郑州全民阅读迈向“有声化、普惠化、数字化”时代 。
(二)坚持党工共建,在共建中夯根基
一是推进工会组织建设走深走实。实施“大抓基层行动”。与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工作机制作用,推动“链”上企业、百人以上非公企业、规上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建会专项行动。推动头部平台企业在郑分支机构和关联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发挥县级新业态工会联合会兜底作用,推动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重点群体入会工作。修订完善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奖补意见、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进一步将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全市拥有基层工会1.59万家,发展工会会员171.14万人。
二是推进职工共享服务阵地建设。通过重点扶持一批、完善提升一批,推进区县(市)工人文化宫等主阵地建设。制定出台共享职工之家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各级工会现有阵地和社会资源,在职工群众聚集区域培育打造一批共享职工之家。积极推进工会驿站与零工客栈建设,印发《工会驿站集中整治提升专案》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推动全市800多家工会驿站入网格活动,依托工会驿站建设300家“零工客栈”。
三是出台“暖新爱新”15条举措。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整合资源,精准出台“一”键入会、“双”重提升、“三”项保障、“四”维赋能、“五”心关爱等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5条举措。这些服务举措重点包括: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开通“绿色通道”,构建“协商-监督-调解”机制;试点交通事故快速调解处理中心,简化轻微交通事故处理流程;赠送专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为50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爱新餐”补贴;每周在全市40个物流园区循环开展义剪活动;月月开展心理关爱大篷车进基层活动;支持平台企业开展“最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评选并给予配套奖励等等。
四是加强劳动领域社会组织联系引导。高标准建设联系引导劳动领域社会组织线上线下服务基地,出台会联系引导劳动领域社会组织服务基地运营管理制度和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开发联系引导劳动领域社会组织微信小程序,建立社会组织数据库、服务职工项目库、人才库。今年上半年,累计收集1406家社会组织信息,吸引345家劳动领域社会组织入驻,汇聚159名跨领域专业人才组建专家库。
(一)组织覆盖广泛。全市基层工会组织实现100%全覆盖,全市新业态建会1410家、发展会员20.1万人。美团、京东、货拉拉等12家头部平台企业在豫在郑分支机构工会组织全覆盖。800家工会驿站规范运营,今年上半年,新建智能化驿站65家,24小时驿站63家,建成200家“零工客栈”。
(二)服务效能显著。签订684份集体合同,覆盖超30万职工。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2112件,涉案金额6498.78万元。12351热线工单结案258件。办结各类职工信访案件300余件,排查处置各类风险隐患73个。发布“慧慧心里话”视频173条,浏览340多万人次。全市开展心理团辅、幸福课堂、心理关爱大篷车进基层活动1000余场。
(三)宣传引领有力。各级工会组织线上、线下宣讲活动120余场,录制展播80余部微课、微视频、微动漫作品,覆盖职工75万人次。“郑州工会”公众号阅读量超225万人次,劳动者云书房落地。开展首届劳动领域社会组织服务新就业群体项目创投活动,51家社会组织申报项目62个,12个项目入围终评,5个优秀项目成功立项。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工会工作的根本保障,只有强化党建引领,才能确保工会组织建设方向正确,夯实基层基础。
(二)服务职工需求要精准化、多元化,从工会驿站到“零工客栈”,从技能竞赛到心理健康服务,贴近职工实际需求才能提升服务效能。
(三)多方协同是关键,联合人社、企联等部门深化集体协商,构建“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劳动法律监督“五方联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四)注重宣传引领与风险防控并重,弘扬劳模精神凝聚正能量,同时健全风险排查和信访机制,才能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郑州市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