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巩义市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在巩义市总工会的统筹协调与全力推动下,与郑州商学院展开深度协同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实践资源,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举办卓越班等一系列举措,加强企业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培养,树立了新材料领域产教融合的行业典范,探索出一条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是实训基地育匠心。公司与郑州商学院达成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多次调研、座谈,精准对接校企双方需求,为合作筑牢根基。郑州商学院整合专业教学设备、理论师资等教育资源,公司则开放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实践平台,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课程标准、优化实践教学流程,致力于打造集教学、实践、就业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摇篮。基地高效承接多批次、多专业师生的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新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等实际项目,将材料科学、工程力学等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是卓越专班强引领。公司联合郑州商学院创办“郑商 - 泛锐”卓越班。卓越班从一开始主要吸纳机械专业学生,到后来面向全校各专业招生,参与学生愈加多元,吸引了更多学生对材料专业的兴趣。卓越班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创新采用 “1 + 1” 特色培养模式,为新材料领域人才培育注入新活力。理论教学方面:学生系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制图等校内基础课程,筑牢专业根基。全国劳模潘广镇领衔的博士团队与企业高管亲自担任《新材料工程与管理》课程教学,倾囊传授在新材料研发一线积累的宝贵经验,生动讲解材料性能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等前沿技术;剖析行业发展趋势,将企业最鲜活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融入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行业认知。实习阶段:学生入驻泛锐熠辉生产与研发一线实践学习一年。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双导师团队,针对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实践课程。从参与新产品研发项目,到优化现有生产工艺,学生在双导师手把手指导下,深度参与企业核心业务。
三是激励拓展促成长。公司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对学业优异、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极大激发了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提升了学生熟练掌握先进生产设备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核心技能,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众多学生凭借实训经验顺利入职行业优质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郑商 - 泛锐” 卓越班开办五年来,为新材料行业输送了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中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各企业技术骨干,在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巩义市总工会组织10多家产改重点企业到郑州商学院专场招聘,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机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
三、工作成效
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凸显了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泛锐熠辉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郑商 - 泛锐”卓越班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坚持围绕企业实际生产与研发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进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占比100%。实现了“产学双赢”,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
四、推广应用建议
一是创办工匠学院,升级培养模式。筹办 “泛锐新材料工匠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 “1 + 1 + 1”。通过共同设计培养目标与方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人才培养更贴合产业发展需求。在工会组织推动下,扩大培训覆盖面,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等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培育更多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常态化举办专场招聘会,精准输送高技能人才,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二是开设微专业,拓展人才培养领域。依托泛锐熠辉的技术与人才优势,面向机械、电气等多个专业开设《复合材料与工程》微专业。该微专业设置 9 个专题内容,涵盖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学习机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是共建师资队伍,打造 “双师型” 团队。组建以全国劳模潘广镇为代表的企业资深工程师团队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指导,传授企业实战经验与技术;学校专职教师定期入驻潘广镇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践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实现校企师资优势互补。
(郑州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巩义市总工会)